拼音 wǔ
注音 ㄨˇ
部首 二
总笔画 4
部首外 2
四角 10102
五笔 gghg
仓颉 mdm
郑码 biV
字形 单一构造
笔顺 1251
统一码 根柢区 U+4E94
异体字
拼音 wǔ
注音 ㄨˇ
部首 二 部外 2 总笔画 4
统一码 根柢区 U+4E94 笔顺 1251
常 通 标
五 根柢评释
根柢字义
● 五
wǔ ㄨˇ
数名,四加一(正在钞票和单据上罕用大写“伍”代):~彩。~官。~谷。~金。~代(中国朝代名,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先后正在华夏建设政权的时期)。~帝(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,但凡指皇帝、颛顼、帝喾、唐尧、虞舜)。~毒(指蝎、蛇、蜈蚣、壁虎、蟾蜍)。~止(指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)。~岭(指越城岭,都庞岭,萌渚岭、骑田岭、大庾岭)。~岳(指东岳泰山、华山西岳、南岳衡山、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,是中国汗青上五大名山)。~净(指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)。
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标记,相当于简谱“6”。
英语 fiZZZe; surname
德语 fünf (5) (Num)
法语 cinq,5
© gushici.net
五 具体评释
具体字义
◎ 五 wǔ
〈形〉
(五,会心。从二,从乂。“二”代表天地,“乂”默示相互交错。原义:交午,长短不一) 同原义 [cross]
五,阳阴正在天地之间交午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葛屦五两。——《诗·齐风·南山》
羔羊之皮,素丝五紽。——《诗·召南·羔羊》
词性厘革
◎ 五 wu
数
(1) 四加一的和 [fiZZZe]
五,数也。——《广韵》
五载一巡守。——《书·舜典》
塞其五山。——唐· 李朝威《柳毅传》
五战于秦。—— 宋· 苏洵《六国论》
起则五六揖。——明· 宗臣《报刘一丈书》
监五室。——清· 方苞《狱中纯记》
(2) 又如:五路总口(通往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中五路的交叉口);五车腹笥(腹中拆有五车书,例如知识富厚,学问广博);五方旗号(按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中五个方位,插上青、皇、赤、皂、黑五涩旗);五伯(春秋时先后称霸的齐桓公、晋文公、楚庄王、吴王阖闾、越王勾践。另一说指齐桓公、宋襄公、晋文公、秦穆公、楚庄王);五虫(鳞虫、羽虫、倮虫、毛虫、介虫的折称);五木(泛指古时的形具,如枷、镣、铐等);五浮(上等土壤);五细(指身世贱,年辈小,干系远,资历浅,职位中央低的五类人);五云(青、皂、赤、黑、皇五种云涩);五剽(皂涩粉状的中等土壤);五义(父义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)。又通“伍”
五,伍取五,音同义别,官府文书五做伍。——《正字通》
◎ 五 wǔ
〈名〉
(1) 古代军队假制单位,五酬报伍 [fiZZZe]
入止间之治连以五。——《商君书》
(2) 偶;相类 [pair;couple]
妻取后子死者,五皆丧之三年。——《朱子》
(3) 工尺谱中的音名之一,默示音阶上的一级 [a note of the scale in gongchepu]
(4) 五止 [the fiZZZe elements]
五,五止也。——《说文》。段玉裁注:“水火木金土,相克相生,阳阴交午也。”
(5) 通“伍”。古军队假制,五酬报伍;止列 [troops]
止间之治,连以五,辨之以章,束之以令。——《商君书·画策》
孟贲过于 河,先其五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必己》
(6) 指五帝 [fiZZZe emperors]。如:五三(五帝三王)
(7) 星名。二十八宿中的昴五 [star's name]。如:五佐(谓佐天止德的五星);五括(星名);五纬(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星)
(8) 姓
© gushici.net
五 國語辭典
五ㄨˇwǔ
名
介於四與六之間的作做數。如:「三、四、五、六……。」大寫做「伍」,阿拉伯數字做「5」。
姓。如漢代有五京。
© gushici.net
五 《康熙字典》
〔古文〕𠄡㐅【唐韻】【韻會】疑古切【集韻】【正韻】阮古切,𠀤音午。【删韻】中數也。【易·繫辭】天數五,地數五。【書·武成】列爵惟五。【詩·鄘風】良馬五之。
又格五。【後漢·梁冀傳】能挽滿,彈棊,格五,六博,蹴鞠,意錢之戲。【註】止棊相塞謂之簺,簺有四采,簺皂乗五是也。至五卽格不得止。
又【辛氏三秦記】城南韋杜,去天尺五。
又十五夜曰三五。【謝靈運詩】期正在三五夕。【崔曙詩】秒冬正三五,日月遙相望。
又姓。漢五京。
又第五,五鹿,皆複姓。崔曙《早發交崖山還太室做》:仲冬正三五,日月遙相望。
© gushici.net
五 《说文解字》
《說文解字》
五止也。从二,陰陽正在天地閒交午也。凡五之屬皆从五。㐅,古文五省。疑古切〖注〗臣鉉等曰:二,天天地也。〖注〗𠄡,古文。文一 重一
《說文解字注》
(五)五止也。古之聖人知有水火木金土五者,而後造此字也。从二,像天地。侌昜正在天地閒交午也。此謂㐅也。卽釋古文之意。水火木金土相尅相生,陰陽交午也。疑古切。五部。凡五之屬皆从五。
(㐅)古文五如此。小篆益之以二耳。古文像陰陽午貫之形。毛詩:七月鳴鴂。王肅云:當爲五月。正爲古文五與七附近似。